司文平
斯文在茲 生無所息

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桃花紅。已過天命之年的司文平老師,每天會繞將近半個校園,穿過西齋南面那座小園準時到達辦公室,開始一天的工作。那條三十來步的小路很特別,自六年前膝關節手術之后,司老師上下班先是架雙拐,后來又換成登山杖,最后嫌麻煩,索性在教學樓里拽著樓梯扶手上下。走在那條小路上,軟鞋底和柔軟的土壤接觸,司老師的膝關節會好受一些,也一次次溫故著這春意盎然的校園。
四時風景時時新,司老師最愛那焰火般的石榴樹。無數個或晴或陰的寧靜午后,她徜徉在一中校園的石榴樹下,等待近乎干枯的枝頭吐出紅綠相雜的嫩芽,而不急于去見證盛放的石榴花和小燈籠般的果實。藏在這份閑適與從容背后的,也許是從教三十余年來對生命、對成長的參悟——春華秋實,只需耐心栽培,靜待花開!八臅r行焉,百物生焉”,萬物互為師學。猶如欣賞春光般,司老師信奉的一直是“春和景明”般的教育,將“遵天道,守人道”作為自己的教學準則。

溫厚堅韌潤物無聲
推開致遠樓三樓辦公室的門,最常見的畫面是司老師筆直地站在辦公桌前,和學生并肩探討著某一篇文章,或者耐心溝通著學習生活中的件件“小事”。
每個周寫隨筆,是她從走上工作崗位開始便一直帶領學生在做的一件“小事”。司老師推崇語文學習要靠“慢功”——多讀多寫、勤于積累,方為語文學習的正途。除了多年來延續下來的自命題寫作,如“初識”“在雪中”“一中校園的那些樹”等,她更提倡同學們“我手寫我心”,將對現實生活的感悟形成鮮活的文字,將文學創作變成一種自覺的習慣。她從不以批作文為苦差,而是努力讓學生覺得,盡管這篇作文寫得一般,但好在有用得好的詞、生動的句子被老師圈點,從而一點點找到自信。隨筆發下來,大家總是迫不及待想看看老師給自己寫了幾句評語,某個觀點是否得到了老師的認可,那評語或許只有短短幾字,在學生心中卻時常勝過千言萬語、耳提面命,或許我們后來才明白,那短短幾字,是值得用一生去回味的。
班上學生遇到生活、學習中的困惑,總喜歡找司老師談一談。少年的心,像平靜海面下此起彼伏的暗涌,唯有海岸般寬廣的胸襟,才能成全其奔涌,安撫其不安。司老師是有教育智慧的,她從不正面戳破你的小心思,有時只是叮囑你幾句話,有時只是輕拍著你的肩膀,有時只是推薦你去讀一篇文章,但你會覺得這些平凡的舉動恰到好處,又飽含深情。她在這些平淡的“小事”中教會我們,平心靜氣地讀幾頁書,寫幾行字,堅持日有所進,就不容易為一時得失而忘形或沮喪了。
多年來,司老師始終將目光聚焦于學生學科素養的培育上,在教學中執著于對一些“小事”的實踐與落實。每節課雷打不動的課前演講和素材積累,晚讀時間的《開講啦》,每周一次的詩詞鑒賞和好書推介,每學期由學生籌辦的微講座,每學年教室書架上不斷更新的名著讀本......靠著師生間的默契與毅力,同學們的語文核心素養一點點沉淀下來,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也日有所長。班里的學生到了高年級階段,走上講臺幾乎全程脫稿,不見怯場之態,大多數人都能有思想、有深度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司老師常笑著自我調侃:“同學們有‘霸占課堂’的趨勢!”
司老師每天都在這樣的平凡“小事”中勤耕不輟,那溫厚堅韌的人格魅力,化作絲絲叮嚀、殷殷期待,澆灌著焦渴的心田,耕耘著精神的沃野。畢業以后,同學們對司老師的語文課總有共同的回憶,“我們演講完,老師從不說我們講得不好,總是說還可以怎樣更好”,“我幾次演講的內容、在隨筆中和老師探討過的問題至今記憶猶新”“我現在才明白,老師教給我的道理,是受用一生的”……

學無止境精進不休
在經濟條件落后的學生時代,司老師就對讀書有著高爾基所形容的“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的熱情,F在仍在反復翻看的一套《古文觀止》,是她1982年花3塊錢買下來的,而那時,一個人平均月開銷差不多是15塊錢,F在經濟條件好了,可以買的書越來越多了,司老師也沒有將那些花“重金”買回來的“寶貝”束之高閣。她養成了手抄文學作品的習慣,尤其喜歡研究古代詩歌、散文,有時候一口氣能抄30多首詩。厚重的文學底蘊使她在文學作品的解讀上目光獨到,思維活躍,形成了對一些作家作品的獨到見解。談到讀書,司老師道出了其中真諦:“我輩凡俗人,閑時讀是為解悶、為消遣,更是在孤獨時尋訪智者,消解心中的苦悶!
在教學、教研實踐中,司文平老師靠的是“先點亮燭火”的智慧與勇氣。
去年疫情居家授課階段,對著沒有生命氣息的電腦屏幕,想象著屏幕對面求知若渴的眼神,司老師于QQ空間發起“微寫作”,呼吁同學們同她一起,用心記錄生活點滴,感悟成長真諦。截至今年5月份,司老師在QQ空間創作隨筆超過400篇。在她的帶動下,學生的隨筆陸續刊登在學校的閱讀刊物上,呈現在真情實感的課前演講中,也收藏于司老師的個人郵箱里——那是學生的心聲,也是司老師與同學們共同成長的見證。司老師有一個記錄教學日常和生活感悟的公眾號,叫作“小塵瑣記”。人生在世,有如微塵般渺小、平凡,然而永不停歇地散發能量,終會匯聚成光,點亮曠野。
司老師還在教研組發起“日積月累”的打卡活動!罢Z文老師是最不應該放下閱讀的,每天寫幾行字,總比什么都不干要強!”每天清晨,教研組老師們在忙碌的上班途中,便可在微信辦公群“桐花萬里”中收到司老師發來的語文閱讀素材,或是一首應景的小詩,或是一段經典時評,或是一篇哲理散文。截至今年5月份,《日積月累集錦》以年度為單位裝訂成冊,已逾4萬字。這項活動不僅激發了教研組老師們共享知識的熱情,更為同學們精選了獨家的寫作素材。
2018年9月,剛剛研究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的小王老師,有幸成為了司老師的徒弟。講完一節課,讀完一篇文章,師徒二人往往思考、探究得更多。司老師記性很好,更擅長知人論世,厚重的知識底蘊、獨到的解讀分析,常常令小王老師嘆服。有一次外地賽課趕上下大雪,看著路上來往的推雪車和幾乎沒到膝蓋的積雪,小王老師想,天寒路遠,師父應該不會來了。然而,在賽前最后的幾個小時里,小王老師還是隔著備課室的透明玻璃,看到了師父的身影——渾身上下裹得嚴嚴實實,頭發上還粘著沒來得及拂去的晶瑩雪花,臉上掛著微笑,眼里寫滿期待。師徒二人在不算暖和的備課室,頭碰在一起,肩膀挨在一起,小聲地把整節課的思路又過了一遍,師父才放心地前往觀課區。后來小王老師才知道,那個大雪的早晨,師父獨自一人在雪中站了近一個小時才約到一輛前往目的地的出租車。每每想起那個雪天,小王老師的心中總有陣陣暖流涌動,記憶中那一天一起踩過的的雪路,總在腦海中泛著晶瑩的光。
辦公室老師們經常找司老師借書,數不清多少次,她將珍藏的文學作品小心地包好書皮,放在老師們的辦公桌上。似乎依舊能聞到墨香的書本,在老師們之間傳閱,忙碌的工作間隙,提起作品中的某個情節,大家會心一笑,便能一塊兒領會到那“黃金屋”里的奧秘了!巴┗ㄈf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弊鳛檎Z文組的老教研組長,司老師用一顆真心,脈動了一群人的心,用一點微光,點亮了更多的星火。有這樣的寶藏前輩作為榜樣,叫年輕老師們有何理由不去努力精進呢?

熱淚盈眶精神明亮
1989年,司文平老師從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來到煙臺參加工作,一直在一線從事語文教學工作。一截粉筆,半壁青輝,鈴聲響起又落,見證的是司老師幾十年如一日對工作的赤誠。她曾坦言:“我是熱愛當中學老師的!弊阅晟兖B成的堅持閱讀、終身學習的品質,使得她雖已過天命之年,但在工作、生活中尚無衰憊之氣,反而常發出“浩大的世界,樣樣叫我們好驚奇”的感慨,讓人感覺到少年心、英雄氣。
司老師是一位學習型、創作型、研究型的老教師,在不斷學習和精進的過程中,她始終追隨著那些“會發光的人”,汲取著前進向上的精神力量。讀罷《在峽江的轉彎處》,她為草根干部陳行甲的悲憫情懷而深深動容,因一句“我來到這個世界為的是看太陽”而熱淚盈眶;讀到詩人陳年喜的“再低微的骨頭里也有江河”,她感動于工人詩人充滿現實深度而又血肉有情的文化創造力,她似乎能夠穿過硝石與火藥、爆炸與轟鳴,去觸摸那堅韌的人格;在紀錄片《先生》中,她想起梁漱溟先生的“我生有涯愿無盡,心期填海力移山”,為他放棄北大教授一職投身于中國鄉村建設的魄力而動容……在和司老師的交談中,你會驚訝于她博聞強識的學者風范,更容易為她強大的共情能力而感染,你終會明白一個人是怎樣可以做到以出世的心態,做入世的事業,明白一個人為何可以溫柔又驕傲,深刻而樸素,明白是什么讓她始終保持著精神的明亮。
她在“傳道受業解惑”的工作崗位上,將自己對世界的好奇、對社會的責任、對生活的熱愛、對知識的尊重分享給學生,傳遞給更多的人。對教學抱有誠心,對學生懷有愛心,對同事付出真心,對自己永葆初心,匯成了一顆忠誠于教育事業的匠心——這就是扎根一線教學三十余年的司文平老師。
何為青春?何為年輕?
塞繆爾·厄爾曼在《青春》中寫道:“年歲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墮暮年!
青春不僅是寶貴的年華,更是萬事不蹉跎的心境,是深沉的意志,是恢弘的想象,是炙熱的情感,是生命深處泉水的涌流。我想,像司文平老師這樣時時得到新鮮知識的滋養、時時完善自身品格、時時保持精神明亮的人,才能“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吧!
作者介紹
王海強,2018年6月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同年9月入職煙臺一中,與司文平老師結為師徒。在與司老師相知相伴的三年里,王海強不僅從師父身上領會到了教學的智慧,更因師父溫厚堅韌的人格魅力而深受感染,收獲了一筆寶貴的從業財富。